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
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新增DSA使用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表
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
2016年10月
环境保护部监制
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
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新增DSA使用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表
建设单位名称:
建设单位法人代表(签名或签章):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人:
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
表1 项目基本情况
建设项目名称 | 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新增DSA使用项目 | ||||||||||||||||||||||||||||||||||||||||||||||||||||||||||||||||||||||||||||||||||
建设单位 | 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 | ||||||||||||||||||||||||||||||||||||||||||||||||||||||||||||||||||||||||||||||||||
法人代表 | 梁挺 | 联系人 | 石生奎 | 联系电话 | 13981888679 | ||||||||||||||||||||||||||||||||||||||||||||||||||||||||||||||||||||||||||||||
注册地址 |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白马寺街10号 | ||||||||||||||||||||||||||||||||||||||||||||||||||||||||||||||||||||||||||||||||||
项目建设地点 |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白马寺街10号 | ||||||||||||||||||||||||||||||||||||||||||||||||||||||||||||||||||||||||||||||||||
立项审批部门 | / | 批准文号 | / | ||||||||||||||||||||||||||||||||||||||||||||||||||||||||||||||||||||||||||||||||
建设项目总投资 (万元) | 600 | 项目环保投资 (万元) | 28.58 | 投资比例(环保投资/总投资) | 4.7% | ||||||||||||||||||||||||||||||||||||||||||||||||||||||||||||||||||||||||||||||
项目性质 | R新建□改建□扩建□其它 | 占地面积(m2) |
| ||||||||||||||||||||||||||||||||||||||||||||||||||||||||||||||||||||||||||||||||
应用类型 | 放射源 | □销售 | □ I类□ II类□III类□IV类□V类 | ||||||||||||||||||||||||||||||||||||||||||||||||||||||||||||||||||||||||||||||||
□使用 | □I类(医疗使用)□II类□III类□IV类□V类 | ||||||||||||||||||||||||||||||||||||||||||||||||||||||||||||||||||||||||||||||||||
非密封放射性物质 | □生产 | □制备PET用放射性药物 | |||||||||||||||||||||||||||||||||||||||||||||||||||||||||||||||||||||||||||||||||
□销售 | / | ||||||||||||||||||||||||||||||||||||||||||||||||||||||||||||||||||||||||||||||||||
□使用 | □乙□丙 | ||||||||||||||||||||||||||||||||||||||||||||||||||||||||||||||||||||||||||||||||||
射线装置 | □生产 | □II类□III类 | |||||||||||||||||||||||||||||||||||||||||||||||||||||||||||||||||||||||||||||||||
□销售 | □II类□III类 | ||||||||||||||||||||||||||||||||||||||||||||||||||||||||||||||||||||||||||||||||||
□使用 | RII类□III类 | ||||||||||||||||||||||||||||||||||||||||||||||||||||||||||||||||||||||||||||||||||
其它 |
| ||||||||||||||||||||||||||||||||||||||||||||||||||||||||||||||||||||||||||||||||||
项目概述 1建设单位简介及项目由来 1.1建设单位简介 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创建于1959年3月,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是省、市、区、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乐山、攀枝花、成都铁路局、中铁八局等多家医保定点结算医院,全省首批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定点医院,是成都市120急救网成员单位。医院2002年成立人北林医社区卫生服务站,2009年12月成为四川省人民医院集团医院,2014年成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华西附二院区域联盟医院、双向转诊医院。2015年11月通过二甲医院第三次复审;2012年《医院原址重建门诊、住院大楼方案》得到了林业厅党组的高度重视并批复同意原址重建。医院力争在下一个五年规划里创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 医院占地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现有编制床位280张,实际开放床位320张。现有在职职工40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13人,高级技术人员40人,中级技术人员94人,设有内、外、妇产、儿科、肿瘤科、疼痛科、门急诊、医技科室室等20余个业务科室,长期开展血透、腹透、各种内窥镜检查治疗、心脏起搏器安置术、腔内弹道碎石、体外震波碎石、各种外科微创手术以及肿瘤的粒子植入、介入灌注、栓塞等综合治疗。与华西医院合作,开展了心血管疾病微创介入治疗,脑外科、骨科创伤治疗。 1.2 项目由来 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现持有成都市环保护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见附件1(许可证号:川环辐证[25772]有效期至2019年06月25日),许可证的种类和范围:使用III类射线装置。 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本次项目工作场所原为肠胃检查室,其使用设备为东软800型数字肠胃机(现已报废)。医院现因业务需求,故将该场所改造为介入手术室,拟使用1台Philips Allura Centron 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现项目申请使用II类射线装置的辐射安全许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建设方需对该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本项目为“新增使用II类射线装置”,根据环保部令第33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为此,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委托,项目委托书见附件2。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对其“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新增DSA使用项目”开展环评工作。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接受委托后,在进行现场踏勘、实地调查了解项目所在地环境条件和项目情况的基础上,充分研读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导则,结合项目工作场所辐射环境现状监测报告,对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开展新增DSA使用项目环境影响(主要是辐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预测和评价;同时,对项目从事相应辐射活动的技术能力、辐射安全和防护措施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进一步完善的对策和建议,编制完成《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新增DSA使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2项目概况 2.1项目名称、性质 项目名称: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新增DSA使用项目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地点: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白马寺街10号 2.2建设内容与规模 本项目位于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放射科大楼内,项目包括放射科一层介入手术室及其控制室等配套设施。 介入手术室:位于放射科大楼一层北角,由DSA机房、控制室、值班室、清洗间组成,其中DSA机房面积约30.6m2,控制室面积约8.6 m2。DSA机房内拟安装1套Philips Allura Centron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DSA),属II类射线装置,用于神经介入、外周介入、心血管介入等。介入手术室其射线装置具体使用位置、用途情况见表1-1。 表1-1射线装置使用位置、用途情况一览表
2.3项目组成及产生的环境问题 该项目组成及其运营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见表1-2。本项目所用射线装置采用数字成像,不使用显、定影液和胶片,因此本项目不产生废显影液、定影液和废胶片。项目组成:主要由1个辐射工作场所及其配套设施等组成。项目主要建设内容、规模及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见表1-2。 表1-2 项目组成内容及主要环境问题
3.项目外环境关系及平面布局合理性分析 3.1项目外环境关系 3.1.1医院外环境关系 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位于成都市金牛区白马寺街10号,项目地理位置见附图1,医院外环境关系图见附图2。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北临白马寺北顺街,西临五丁路,南临为白马寺街,南面为四川省轻工业研究设计院,东临白马二巷,东面为万福苑居民住宅区。 3.1.2项目所在建筑物的外环境关系 从医院总平面布置图(附图2)可见,项目所在地放射科大楼位于医院的东南角,该大楼东侧临白马2巷,东面为万福苑居民住宅区,北面为职工食堂,西面为住院部,南面为居民住宅区。 3.1.3辐射工作场所外环境关系 从医院放射科平面布置图(附图3)可见,本项目介入手术室位于医院放射科大楼北侧1层放射科内,放射科大楼地上共2层,地下无建筑,介入手术室位于放射科北面,放射科楼上为病理科。 介入手术室外环境关系 介入手术室位于医院放射科大楼一楼北侧一层放射科(见附图3),介入手术室北面为医院食堂,西面为牙片室和走廊,南面为CT诊断室和DR诊断室,东面为院内空地,楼上为病理科医生值班室。 3.2平面布局合理性分析 从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总平面布置图和介入手术室的平面布置图可以看出,本项目介入手术室安置在医院专门设立的放射科内。所在大楼与周围建筑物均有一定的距离。 通过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总平面布置图可以看出,本项目所在地的选址是在医院现有选址条件下的一种较为合理的选址方案,在满足放疗医学和辐射安全防护要求方面是可行的。此外,本项目射线装置具备独立、固定的辐射场所及其配套的控制室。辐射场所与周围各单元间分隔明确,不相互穿插。辐射工作场所为工作人员和病人设有独立的进出口,进出口均设有屏蔽防护门,既方便工作人员和病人的进出,又利于辐射防护。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从辐射安全与防护的角度来看,项目的选址和平面布置是合理的。
3.3项目周围地区环境状况 成都市金牛区全区幅员面积108平方公里,现辖 15 个街道办事处和 1 个省级工业开发区,共有 110 个社区,户籍人口 68 万,流动人口约 80 万。金牛区交通便捷通畅,距离成都双流国际机场20 公里,车程不足 30 分钟,实现了与 29 个国际城市、 70 余个国内城市通航。区内不仅形成了“六纵六横”道路网格(“六纵”指羊西线、成灌路、商贸大道、沙西线、成彭路、川陕路;“六横” 指内环路、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大件路、绕城高速公路。),而且拥有连接成渝、宝成、成昆、成达等四条铁路枢纽的西南最大火车站——成都火车北站和通往川西地区公路运输要塞的城北汽车客运中心、茶店子汽车客运中心。 4核技术应用现状 4.1 辐射安全许可证的许可种类和范围 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现持有成都市环保局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许可证号:川环辐证[25772] 有效期至2019年06月25日),许可的种类和范围:使用III类射线装置,辐射许可证上设备见表1-4。 表1-4医院现有设备清单
4.2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状况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18号《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第二章第十二条规定,项目单位对本单位使用的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了年度评估,现将2015年评估情况摘录如下: (1)辐射安全和防护设施的运行与维护情况 2015年度各种射线装置机器运行及维护情况良好。 (2)辐射安全和防护制度及措施的制定与落实情况 根据相关文件的规定,已制定了辐射安全和防护制度及措施,并已落实在实际工作中。 (3)放射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与辐射环境监测 四川省疾控中心每季度对放射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并出具监测报告。2015年12月医院委托成都华亚科技有限公司对医院辐射工作场所进行了辐射环境监测,结果显示医院辐射工作场所无异常情况。 (4)应急和事故管理 医院成立了放射防护领导小组,负责启动应急预案和处理辐射事故。2015年度,未发生射线装置失控和人员受到超年剂量限制的照射。 (5)安全隐患与整改措施 医院作为III类射线装置使用单位,主要的安全隐患可能为射线装置发生故障或X线机维修测试时导致意外照射的发生等意外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医院采取以下措施: 1.独立操作射线装置的人员,相关防护知识培训必须合格。 2.使用射线装置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并将操作规程作为三基知识内容进行考核。 3.机器故障维修和日常检修工作均由设备专业人员进行。检修时做好辐射防护工作,必要时切断机器高压电源,防止X线的发生。 4.放射科每日下班时指定专人进行科室安全检查并做好记录,保证用电、用水安全,确实做好防火、防盗工作。 5.每月由辐射防护人员对放射科内的射线装置、防火设施等进行辐射防护工作检查,及时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每年于1月31日前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交上一年度的评估报告,并立即整改年度评估中发现的安全隐患。 4.3工作人员及工作制度 工作制度:年工作日251d,每天工作8h; 人员配置:本项目辐射工作人员共14人,其中医生10名、护士4名,(本项目辐射工作人员全部从医院内部调用)。 4.4辐射工作人员剂量管理 医院有专职人员负责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定期将辐射工作人员的热释光剂量片送交到四川省疾病预防疾控中心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存入个人健康档案。 附件3为医院辐射工作人员在2015年4月~2016年4月之间的个人剂量检测报告,经对报告中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在2015年第三季度个人剂量检测中,谢元明个人剂量为2.9 mSv,原因是个人剂量计遗留操作台导致剂量超标;在2015年第四季度个人剂量检测中,谢元明个人剂量为2.01 mSv,原因是由于个人身体原因在CT室进行腰椎间盘检查期间未取下个人剂量计导致剂量超标;陈勇个人剂量为1.27 mSv,原因是陪急诊病人进行DR检查,剂量计随身携带直至整个检查项目完毕最终导致的剂量超标。
|
表2 放射源
序号 | 核素名称 | 总活度(Bq)/ 活度(Bq)×枚数 | 类别 | 活动种类 | 用途 | 使用场所 | 贮存方式与地点 | 备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放射源包括放射性中子源,对其要说明是何种核素以及产生的中子流强度(n/s)
表3 非密封放射性物质
序号 | 核素名称 | 总活度(Bq)/ 活度(Bq)×枚数 | 类别 | 活动种类 | 用途 | 使用场所 | 贮存方式与地点 | 备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和操作方式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
表4 射线装置
(一)加速器:包括医用、工农业、科研、教学等用途的各种类型加速器
序号 | 名称 | 类别 | 数量 | 型号 | 加速 粒子 | 最大 能量(MeV) | 额定电流(mA)/ 剂量率(Gy/h) | 用途 | 工作场所 | 备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X射线机,包括工业探伤、医用诊断和治疗、分析等用途
序号 | 名称 | 类别 | 数量 | 型号 | 最大管电压(kV) | 最大管电流(mA) | 用途 | 工作场所 | 备注 |
1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DSA) | II | 1 | Philips Allura Centron | 125 | 1250 | 诊断治疗 | 放射科大楼一层 介入手术室 | 已建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中子发生器,包括中子管,但不包括放射性中子源
序号 | 名称 | 类 别 | 数 量 | 型号 | 最大管电压(kV) | 最大靶电流(μA) | 中子强度(n/s) | 用途 | 工作场所 | 氚靶情况 | 备注 | ||
活度(Bq) | 贮存方式 | 数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5 废弃物(重点是放射性废弃物)
名称 | 状态 | 核素 名称 | 活度 | 月排放量 | 年排放总量 | 排放口浓度 | 暂存情况 | 最终去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1.常规废弃物排放浓度,对于液态单位为mg/L,固体为mg/kg,气态为mg/m3;年排放总量用kg。
2.含有放射性的废物要注明,其排放浓度、年排放总量分别用比活度(Bq/L或Bq/kg或Bq/m3)和活度(Bq)。
表6 评价依据
法 规 文 件 | 依据的法规文件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实施;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 年9月1日实施; (3)《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号,2003年10月1日实施; (4)《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9号,2005 年12月1日施行; (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年11月29日实施; (6)《关于建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辐射事故分级处理和报告制度的通知》,环发[2006]145号,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安部、卫生部文件,2006年9月26日; (7)《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5年6月1日实施; (8)《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3号(2006年1月18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1号公布,根据2008年11月21日环境保护部2008年第2次部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的决定》); (9)《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环境保护部文件,2012年7月3日; (10) 《四川省辐射污染防治条例》,2016年6月1日起实施; (11)《四川省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监督检查大纲(2016)》川环函[2016]1400号,2016年9月22日印发。
|
技 术 标 准 | 所采用的技术标准如下: (1)《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内容和格式》(HJ/T10.1-2016); (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 (3)《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
|
其 他 | (1)《辐射防护手册》(第一分册—辐射源与屏蔽,原子能出版社,1987); (2)院方提供的工程设计图纸及相关技术参数资料;
|
表7 保护目标与评价标准
评价范围 根据HJ10.1-2016《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内容和格式》中有关“密封源应用和射线装置”项目评价范围的相关要求,并结合现场监测的实际情况。由此,本项目分别给各辐射工作场所划定50m半径范围内的区域为评价范围。 | |||||||||||||||||||||||||||||
保护目标 本项目评价范围内的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有辐射工作人员及陪护、其他医务人员等。具体环境保护目标见表7-1。 表7-1 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 注:*此处为受照人员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
| |||||||||||||||||||||||||||||
评价标准 根据成都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新增DSA使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批复》(成环核[2016]复字229号)(附件4),本项目应执行的环境保护标准如下: 一、环境质量标准 (一)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二)地表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 (三)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 二、污染物排放标准 (一)废气: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 (二)废水:排入设置有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直接排入地表水体的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1996)一级标准。 (三)噪声:施工期执行《建筑施工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623-2011)各阶段标准限制;营运期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 三、电离辐射剂量 执行《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的标准限值。 四、剂量约束值 本项目正常运行期间对职业人员和公众中任何个人造成的有效剂量约束值依据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规定:“对任何工作人员职业照射的剂量限值由审管部门决定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但不可作任何追溯性平均)不超过20mSv,其中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剂量不超过50mSv;公众照射剂量限值是公众中关键人群组成员所受到的平均个人年有效剂量估计值不超过1mSv”,同时,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严于国家标准的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的剂量约束值,见表7-1,以此作为本项目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根据该表所制定的剂量约束值,当辐射工作人员单个季度的吸收剂量超过1.25mSv时,项目单位需进一步开展调查,查明原因,撰写调查报告并由当事人在调查报上签字确认;对年剂量超过6mSv的工作人员,医院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干预并做出说明,其剂量监测档案要存档备案。
表7-1 本项目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单位:mSv/a
|
表8 环境质量和辐射现状
环境质量和辐射现状 为掌握项目所在地的辐射环境现状,四川省永坤环境监测有限公司于2016年10月19日,对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新增DSA使用项目现场及周围环境及敏感区域进行辐射剂量率监测(附件5)。 1.监测项目 本次辐射工作场所位于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放射科大楼1层放射科:介入手术室共计8个监测点位。 2.监测依据 《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61-2001; 《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GB/T14583-93; 3.监测仪器及监测环境 表8-1 测量仪器设备主要技术参数一览表
4.监测结果 对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内,新增DSA使用项目周围环境及敏感区域进行辐射剂量率监测。监测结果见表8-2,监测布点见监测报告附图。
表8-2 DSA机房周围环境X-γ辐射剂量率监测结果 单位:μSv/h
5.监测结论 由表8-2可以看出:DSA手术室本底X-γ辐射剂量率为0.09~0.11μSv/h之间,根据《中国环境天然放射水平》(1995年,国家环保局)中四川省环境天然贯穿辐射水平调查结果:成都地区天然贯穿辐射本地水平室内为(0.11~0.14)μSv/h;室外为(0.08~0.10)μSv/h。由此可见,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辐射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的辐射环境现状处于正常水平。 6.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①合理布设监测点位,保证各监测点位布设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②监测方法采用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标准,监测人员经考核并持有合格证书上岗; ③监测仪器每年定期经计量部门检定,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④每次测量前、后均检查仪器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并用检验源对仪器进行校验; ⑤由专业人员按操作规程操作仪器,并做好记录; ⑥监测报告严格实行三级审核制度,经过校对、校核,最后由技术总负责人审定;
|
表9 项目工程分析与源项
工程设备和工艺分析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DSA) 本项目在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住院放射科大楼一层放射科介入手术室配置1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DSA系统由X线系统、电子计算机系统、机械及附属设备共四个系统组成),用于病人进行DSA检查和介入治疗。 (1)工作原理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DSA)是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成像的血管造影方法,它是应用计算机程序进行两次成像完成的。在注入造影剂之前,首先进行第一次成像,并用计算机将图像转换成数字信号储存起来。注入造影剂后,再次成像并转换成数字信号。两次数字相减,消除相同的信号,得知一个只有造影剂的血管图像。 (2)诊断流程简述 DSA检查:手术医师接诊患者并告之在手术过程中可能受到辐射危害。患者被固定在检查床上,调整数字式平板探测器并对检查部位进行定位后,医师离开介入手术间,关闭防护门。分别对没有注入造影剂和注入造影剂的受检部位进行拍片,得到的两幅血管造影X线荧光图像经计算机剪影处理后,在计算机显示器上显示出血管影像的剪影图像。医师根据该图像确诊患者病变的范围、程度,选择治疗方案。 介入治疗:按照治疗方案对患者实施介入治疗,介入操作中,医师根据操作要求,踩住手术床下的脚踏板开关启动DSA的X线系统进行透视,通过悬挂显示屏显示的连续画面,完成介入操作。每台手术DSA的X线系统进行透视的次数及每次透视时间因患者的部位、手术的复杂程度而不同。介入手术完成后关机,病人离开介入室。
DSA检查与介入治疗流程及产污环节如图9-1所示。 图9-1 DSA检查与介入治疗流程及产污环节示意图 (3)产污环节 从图9-1可见,使用DSA的X射线装置在拍片或透视时,采用电脑成像,不产生废胶片,将产生的污染物为X射线和臭氧。 | ||||||||||||
污染源项描述 1.放射性污染 本项目配置1台DSA,属II类射线装置(详见表9-1); 表9-1II类射线装置
上述设备在正常运行(或事故)工况下,会产生X射线辐射及少量臭氧。停止运行后,无射线和臭氧产生。X射线辐射途径为外照射。
2.废气 辐射工作场所内,由于DSA系统的运行,会产生少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如臭氧、氮氧化物等。为确保患者、医护人员的安全,介入手术室设有独立的通风系统,对辐射工作场所进行通风换气。 3.废水 本项目无放射性废水产生,也无医疗废水产生。少量生活污水进入医院生活污水生化处理系统。 4.噪声 所有设备选用低噪声设备,并做减振处理。所有设备均处于室内,通过建筑墙体隔声及距离衰减后,运行期间厂界噪声可达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要求。 5.固体废物 项目运行后,固体废物主要为辐射工作人员和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处理措施:在院区垃圾点集中暂存,由市政环卫部门定期统一收集、清运至垃圾处理厂处置。
|
表10 辐射安全与防护
1.项目安全设施 1.1项目工作场所布局 本项目辐射工作场所位于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放射科大楼一层放射科,介入手术室北面为医院食堂,西面为牙片室和走廊,南面为CT室和DR室,东面为空地,楼上为病理科医生值班室,楼下无建筑。 从各辐射场所的分布情况可见,各辐射场所与其配套单元之间布局分区明确,不相互穿插、干扰。辐射场所设有屏蔽门和工作人员进出门,进出口均设有屏蔽门,既方便工作人员和病人的进出,又利于辐射防护。辐射工作场所与周围环境设有一定的辐射安全防护距离。从环境保护和辐射安全与防护的角度来看,该项目辐射工作场所的平面布置是合理的。 1.2辐射防护“两区”管理 为便于辐射防护管理和职业照射控制,医院按照《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相应的规定,将辐射场所划分为控制区和监督区,并实行两区管理制度。 按照GB18871-2002对辐射工作场所分区管理的要求,对控制区和监督区的管理环评要求如下: ①采取实体边界划出明确、醒目的控制区界线,在控制区的入口和其他适当位置处设置醒目的、符合GB18871-2002附录F规定的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并给出相应的辐射水平和污染水平的指示; ②医院应视具体情况采取行政管理程序(如进入控制区的工作证许可制度)和实体屏蔽(如门锁、联锁装置等)限制人员进出控制区; ③采取实体边界或其他适当的手段划出监督区边界; ④在监督区入口处的适当地点设立表明监督区的标牌。 本项目控制区和监督区划分情况见表10-1和项目场所平面图。
表10-1本项目“两区”划分一览表
控制区:在正常情况下控制正常照射或防止污染扩散,以及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或限制潜在照射,要求或可能要求专门防护手段和安全措施的限定区域。在控制区的进出口及其他适当位置处设立醒目的警告标志并给出相应的辐射水平和污染水平的指示。运用行政管理程序如进入控制区的工作许可证和实体屏蔽(包括门锁和连锁装置)限制进出控制区,放射性操作区应与非放射性工作区隔开。 监督区:未被确定为控制区,正常情况下不需要采取专门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但要不断检查其职业照射状况的制定区域。在监督区入口处的合适位置张贴辐射危险警示标记;并定期检查工作状况,确定是否需要防护措施和安全条件,或是否需要更改监督区的边界。 2.项目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 根据前面污染环节分析,DSA运行时产生X射线。为减少X射线对人员、环境的辐射影响,对其主要采取屏蔽防护和辐射安全措施。 (1)屏蔽防护 本项目所在的放射科大楼一层介入手术室的实体防护情况为:机房四面墙体厚度为240mm实心砖墙,此外四面墙体的表面还涂有3.5cm的硫酸钡。顶部墙体为280mm的预制板,底部铺一层3mm的铅板。机房高度为3.5m;防护门采用4mm铅当量铅门,铅玻璃窗采用4mm铅当量玻璃。 (2)辐射安全措施 ●DSA室采取以下辐射防护措施: 1.门灯联锁:介入手术室防护门外顶部设置了工作状态指示灯。防护门关闭时,指示灯为红色,以警示人员注意安全;当防护门打开时,指示灯灭。 2.紧急止动装置:控制台上、介入手术床旁均设置了紧急止动按钮(各按钮与X线系统连接)。DSA系统的X线系统出束过程中,一旦出现异常,按动任一紧急止动按钮,均可停止X线系统出束。 3.对讲装置:在介入手术室与控制室之间安装有对讲装置,控制室的工作人员通过对讲机与介入室内的手术人员联系。 4.警告标志:介入手术室防护门外的醒目位置,拟设置明显的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图10-1),警示人们注意可能发生的危险。 5.工作状态显示:DSA系统处于工作状态时,介入手术室的防护门外顶部的工作状态指示灯变亮,警示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
图10-1电离辐射标志和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为了提高设备的防护性能,DSA设备采取如下技术措施: a.采用光谱过滤技术:在X射线管头或影像增强器的窗口处放置合适铝制过滤板,以消除软X射线以及减少二次散射,优化有用X射线谱。设备应提供适应DSA不同应用时,可以选用的各种形状与规格的准直器隔板和铝过滤板。影像增强器前面可酌情配置各种规格的滤线栅,以减少散射影像。 b.采用脉冲透视技术:在透视图像数字化基础上实现脉冲透视(如每秒25帧、12.5帧、6帧等可供选择),改善图像清晰度;并能明显地减少透视剂量。 c.采用图像冻结技术:每次透视的最后一帧图像被暂存并保留于监视器上显示,即称之为图像冻结(last image hold,LIH)。充分利用此方法可以明显缩短总透视时间,达到减少不必要的照射。 d.配备辅助防护设施:DSA设备应配备防护屏蔽吊架、各种防护屏蔽挂帘等辅助防护用品与设施,则在设备运行中可用于加强对有关人员采取放射防护与安全措施。 (3)工作区域管理 根据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要求,将介入手术室划为控制区,并在控制区的进出口及其他适当的位置设立醒目的、符合要求的警告标志。介入手术控制室划为监督区,在监督区入口处的适当地点设立明显监督区的标牌。 3.人员的安全与防护 人员主要指本项目辐射工作人员、陪护人员和护理人员及本次评价范围内的公众。 (1)辐射工作人员 本项目辐射工作人员共计14名。在实际工作中,为减少辐射工作人员的照射剂量,采取防护X射线,主要方法有屏蔽防护、时间防护和距离防护,三种防护联合运用、合理调节。 ◆屏蔽防护 隔室操作:射线装置的操作人员采取隔室操作方式,通过控制室与机房之间的墙体、铅门和铅玻璃窗屏蔽射线,以减弱或消除射线对人体的危害。 个人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辐射工作人员配备个人防护用品(配备铅橡胶围裙、铅橡胶颈套、铅橡胶帽、铅防护眼镜)和辅助防护设施(铅悬挂防护屏、铅防护吊帘、移动铅防护屏风,防护厚度均为0.5mm铅当量)。 ◆时间防护 在不影响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减少透视及摄影时间,使放射时间最小化。 ◆距离防护 射线装置的操作人员采取隔室操作方式,通过控制室与机房之间的墙体、铅门和铅玻璃窗屏蔽射线,以减弱或消除射线对人体的危害。 (2)陪护人员或护理人员 有些特殊患者在诊断过程中需要陪护人员或护理人员的陪护,此时,陪护人员或护理人员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如铅橡胶帽、铅橡胶围脖、铅橡胶围裙等),并位于非主射束方向,尽可能远离射线装置。 (3)其他人员 ◆屏蔽防护 辐射工作场所外围环境中的非辐射工作人员主要依托辐射场所的屏蔽墙体、顶部、门、窗屏蔽射线,同时以增加与射线装置之间的防护距离减少X射线辐射。 ◆时间防护 尽量不在辐射工作场所停留。 ◆距离防护 尽可能远离辐射工作场所。 4.小结(辐射防护与安全措施的可行性) 将上述场所、人员拟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汇总列表10-2。
|
表10-2 本项目拟用辐射安全与防护设施一览表
一、工作场所的安全与防护 | |||||||||||||
涉源 部门 | 辐射源 | 辐射场所 | 门机联锁 | 门灯联锁 | 紧急制动 | 声音警示 | 电视监视 | 对讲装置 | 警告标志 /警告灯 | 紧急照明 | 固定 监测仪 | 钥匙 控制 | 辐射 监测 |
放射科 | DSA系统 | 放射科大楼一层 介入治疗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拟有 |
从表10-2中可见,本项目射线装置设有固定的辐射工作场所,其固定场所设有相应的辐射安全设施。 该辐射工作场所设置的各项辐射安全措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18号《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辐射安全与防护监督检查技术程序、四川省环保厅《四川省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与防护监督检查指南(试行)》(川环办发[2010]164号)、《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等相关文件的要求。 综上所述,其采用的屏蔽材料和防护厚度能够有效屏蔽其各自射线装置产生的射线,对各辐射场所采取的相应辐射安全措施符合相关要求。 环评认为:本项目各辐射工作场所采取的相应辐射安全措施是符合相关要求的,是合理可行的。 | ||||||||||||||||||||||||||||||||||||||||||||||||||||||||||||||||||||||
三废的治理 1.废气治理措施 辐射工作场所内,由于DSA系统的运行,将产生少量有毒有害气体,如臭氧、氮氧化物等。为确保患者、医护人员的安全,介入手术室设有1台换气空调和2台排气扇,通过空调及排气扇进行换气,排气扇位于机房东面铅板吊顶以上的位置,其通风管道排口位于放射科大楼东墙外(排口高于地面3.5m,排口朝向无人区),单个排气扇的排气量为2220 m3/h。 2.固体废物处理措施 ①本项目DSA采用数字成像,会根据病人的需要打印胶片,胶片打印出来后由病人带走并自行处理。 ②介入手术时产生的易用器具和药棉、纱布、手套等医用辅料,采用的辅料,通过专门的收集容器集中回收后,转移至医疗废物暂存库,最后由当地医疗废物处理机构定期统一回收处理。 ③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办公垃圾,医院统一集中回收后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3.噪声 ①噪声源:主要是空调机、风机和通风管道等。 ②噪声防治措施: ◆空调系统及通风系统均采用低噪声设备,噪声较大的设备均由设备机房隔离,并在进、出风机风管上均设置消声器; ◆空调机、风机均设减振措施; ◆风机进出口设软接头,通风设备及部分风管采用隔振吊架。 4.环保投资估算 本项目核技术总投资600万元,其中核技术环保投资28.58万元,占总投资约4.7%。本项目辐射防护设施和污染治理措施及其投资等内容列入表10-2。 表10-2 辐射防护设施和污染治理措施及其投资一览表
|
表11 环境影响分析
1.建设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辐射工作场所位于放射科大楼一层介入手术室,利用原有预留房间,不存在建设期间环境影响问题。 | ||||||||||||||||||||||||||||||||||||||||||||||||||||||||||||||||||||||||||||||||||||||||||
运行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1辐射环境影响分析 1.1 DSA介入手术项目辐射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涉及1台DSA设备,本次环评选取心脏手术的工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医生在介入手术室内通过DSA引导对患者进行手术,每次手术时至少1名医生和1名助手,他们在进行介入手术时,将穿、佩戴连体铅衣等防护用品,技师则在操作室内进行隔室操作。进行介入手术治疗过程中有时会远距离曝光,有时会采取进距离透视,透视时采用脉冲透视,医生位于X漏射束方向,距主射束的最近距离约0.3m,助手的距离为1m。 本次环评将采用理论计算方法,估算DSA系统在正常运行工况下,DSA介入治疗对介入手术操作人员、控制室工作人员和机房外公众的辐射剂量。 (1)预测点选取 根据介入手术期间射束的朝向和机房外环境特征,布设预测点:1#—近台操作位、2#—操作室、3#—东墙外空地、4#—西墙外走廊、5#—南墙外值班室、6#—食堂、7#—牙片室、8#—二楼病理科(值班室),共8个预测点,预测点分布如图11-1所示。
图11-1DSA室预测点示意图 (2)DSA的X线系统运行工况与运行时间 本项目使用DSA的X线系统在自动透视模式下,正常使用管电压范围在50~90kV。管电压一定的条件下,其管电流与被照体的厚度、密度有关。运行时主束方向射向北墙或楼上的病理室。 一般介入治疗手术,单板DSA系统的X线装置累计出束时间范围在5~8min之间,每年150台介入手术,单板DSA系统的X线装置出束时间按20h/a考虑(工况证明见附件6)。 (3)操作方式 DSA检查:即DSA的X线系统曝光时,医务人员位于控制室,即为隔室操作方式。 介入治疗:在透视条件下,医务人员近台同室进行介入手术操作。 (4)计算模式 主射束的屏蔽防护采用《辐射防护手册》(第一分册)中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Dr —预测点处辐射空气吸收剂量,Gy/a; D1 —X射线在1m处的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Gy/min; T —每年工作时间; μ —利用因子; η —对防护区的占用因子; f —屏蔽材料对初级X射线束的减弱因子; r —预测点距X射线源的距离,m。 针对散射线,依据《辐射防护手册》第一分册,采用反照率法估算预测点的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
式中: Dr—预测点的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Gy/a; α —受照物体对入射X射线的散射比,α=a/400,其中,a是相对于400cm2散射面积的受照物体对入射X射线的散射比,保守取0.0015(90°散射角); s —散射面积,cm2,此处取400cm2; r0 —源与受照体的距离,m,此处取r0=1.0m; rs —受照体与预测点的距离; D1 —X射线在1m处的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Gy/min; T —每年工作时间; μ —利用因子; η —对防护区的占用因子; f —屏蔽材料对初级X射线束的减弱因子。 根据《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有:
式中:X —屏蔽材料厚度; α,β,γ—拟合参数,详见《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 130-2013)附录D。 (5) 预测参数选取 保守考虑,DSA系统以正常连续透视模式(根据设备说明书:运行参数为90kV、150mA)运行,计算出距靶1m处剂量率为83.4mGy/min(X射线过滤材料1mmCu)。各预测点X射线辐射剂量所依据的空间位置距离和屏蔽体厚度等相关预测参数见表11-1。
表11-1 DSA室内、外预测点相关预测参数
注:实心砖密度1.65g/cm-3;钡水泥(硫酸钡)密度2.7g/cm-3。不同屏蔽材料铅当量查自辐射防护手册第三分册表3.4。 (6) 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预测参数和DSA的X射线装置出束照射时间计算,在不考虑床板、人体等吸收照射的情况下,保守计算各预测点的年有效剂量,计算结果列入表11-2中。 表11-2介入室内、外预测点有效剂量预测结果
从表11-2中的预测结果可见:在确保铅屏风和床侧铅挂帘等防护设施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介入手术室DSA的X射线装置全年正常运行,介入手术室的介入手术人员最大有效剂量为0.62 mSv/a,低于职业照射剂量约束值6.0 mSv/a;公众受照剂量最大为1.38×10-2mSv/a,低于公众剂量约束值0.3mSv/a。 | ||||||||||||||||||||||||||||||||||||||||||||||||||||||||||||||||||||||||||||||||||||||||||
2项目运营期的非放射性环境影响 2.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使用的DSA曝光时产生臭氧量很少,在采取通风换气后机房内的臭氧浓度远低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中臭氧1小时均值≤0.16mg/m3的标准限值,机房内臭氧对人体危害不大;臭氧通过通风管道引至放射科大楼东墙外排放(高于地面3.5m,排口朝向无人区),对机房周围的环境影响远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中1小时均值≤0.2mg/m3的标准限制,对机房周围的大气环境影响很小。 2.2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无放射性的废水产生,也无医疗废水产生。少量生活污水进入医院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经处理达到标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对所在区域地表水环境无影响。
2.3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辐射工作场所使用的设备均为低噪设备,运行时基本无噪声产生或噪声很小,换气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很小,对厂界噪声的贡献很小,运行期间厂界噪声可达《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2348-2008)2类标准要求。对所在区域声学环境影响很小。 2.4固体废物 本项目在运营期间,医生办公室及洗手间产生的少量生活垃圾纳入全院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系统,由市政部门定期统一收集、清运至垃圾处理厂处置,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经妥善处理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 ||||||||||||||||||||||||||||||||||||||||||||||||||||||||||||||||||||||||||||||||||||||||||
3.事故影响分析 3.1环境风险评价目的 本项目事故风险评价目的是分析、预测射线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和有害因素,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引起电离辐射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防止辐射事故发生,尽量降低辐射事故后果的负面影响。 3.2环境风险识别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9号《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原国家环境总局2006年第26号公告《射线装置分类办法》规定,本项目直线加速器与DSA属II类射线装置。 项目在运营时,会产生电子束和X射线。因此,本评价认为该项目环境风险因子为X射线,可能发生的辐射事故为: (1)介入手术过程中,因误操作,导致介入手术人员超剂量照射; (2)维修DSA系统时,维修人员受意外超剂量照射;
|
3.3事故工况下的辐射影响分析 3.3.1介入手术过程中,发生介入手术人员超剂量照射 (1)事故情景 ①在介入手术操作中,DSA系统的控制系统失灵; ②DSA的X射线源处于“曝光”状态,介入手术人员在距X射线管主射束方向进行介入手术操作; ③假定该名手术人员在此停留时间为5min,穿铅衣等个人防护用品(防护厚度0.5mm铅当量)。 (2)剂量估算 在上述条件下,若以GBZ18871-2002表G1.4中入射体表剂量率100mGy/min估算,得出术中误照人员受照剂量约为12.5mGy/次(90kV时,0.5mm铅当量厚的铅衣对X射线的减弱倍数为2.5×10-2)。 (3)事故等级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145号《辐射事故分级》规定“一般辐射事故:指IV、V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国年剂量限制的照射”,假若本项目发生此种事故,事故等级应为一般辐射事故。 3.3.2维修DSA系统时,维修人员受意外超剂量照射 (1)事故情景 ①设备维护人员在维护DSA射线管或测量探测器时,突然发现射线管正处于出束状态,便立即离开中断电源; ②假若维护时,DSA系统以连续透视模式(90kV、800mA)运行,距靶1m处的辐射剂量率为83.4mGy/min; ③DSA X射线系统上的指示灯和声音装置均失效; ④维护人员位于X射线主射束方向,距靶1m的地方,停留时间20s,无任何屏蔽措施。
(2)剂量估算 根据上述条件,计算得出维护人员受照剂量为27.8mGy/人·次。 (3)事故后果 在上述事故情景下,维护人员已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 (4)事故等级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145号《辐射事故分级》规定,“一般辐射事故:是IV类、V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假若本项目发生此种事故,事故等级应为一般辐射事故。 3.4事故防范措施 医院拟采取的事故防范措施主要包括辐射安全管理和设备固有安全设施两方面。 3.4.1辐射安全管理 (1)医院成立了放射防护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辐射防护工作的监督、监测、检查、指导和管理;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全院辐射防护的有关资料,掌握辐射防护的发展趋势,及时制定并采取防护措施;督促各有关科室人员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遵守个人防护守则,使个人辐射剂量保持在最低水平,并对放射工作人员建立健康档案,负责辐射防护的培训、咨询及技术指导。 (2)医院制定了辐射事故预防措施及应急处理预案,包括了应急机构的设置于职责、应急响应程序、紧急响应措施、条件保障等。环评要求将本项目所涉及的射线装置纳入应急适用范围,增加医院内部应急领导小组成员电话。 (3)医院制定了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设备检修维护制度、设备适用登记制度、操作规程等。环评要求将本项目所涉及的射线装置纳入辐射防护管理,并制定相关的操作规程等,各辐射工作场所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各种制度执行,防止辐射事故的发生。 3.4.2设备固有安全设施 本项目DSA自身采取了多重安全措施,以防止或避免放射性事故的发生,如DSA采取的栅控技术、光谱过滤技术、“紧急止动”按钮、工作状态指示灯与机房门联锁等。 以上各种事故的防范于对策措施,可减少或避免放射性事故的发生率,从而保证项目的政策运营,也保障了工作人员、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
表12 辐射安全管理
1.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设置 医院成立了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小组(见附件7),由领导分管。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小组的职责是:①负责全院辐射防护工作的监督、监测、检查、知道与管理;②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全院辐射防护的有关资料,掌握辐射防护的发展趋势,及时制定并采取防护措施;③督促各有关科室人员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遵守个人防护守则,使个人辐射剂量保持在在最低水平,并对放射工作人员建立健康档案,负责防护的培训、咨询及技术指导。 环评要求:医院应进一步完善细化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职能并补充小组主要成员的联系方式。 2.辐射工作人员配置 医院现有辐射工作人员22人,现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四川省环保厅举办的辐射安全培训,培训通过后持证上岗。 本项目辐射工作人员共14人,其中医生10人、护士4人。本项目辐射工作人员均参加了四川省环保厅举办的辐射安全培训,并取得辐射安全培训合格证。 | |||||||||||||||||||||||||||||||||||||||||||||||||||||||||||||||||||||||||||||||||||||||||||||||||||||||||||||||||||||
辐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项目单位应按国务院449号令、国家环保部第18号令、31号令等相关要求制定《辐射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辐射安全和防护设施维护维修制度》、《监测方案》、《监测仪表的使用与校验管理制度》、《辐射工作人员培训/再培训管理制度》、《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管理制度》、《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等制度,根据相关要求完善各项已制定的规章制度,并加强检查督促,认真组织实施。 环评认为:在此基础上,项目单位具有的管理制度符合《辐射安全许可证》发放条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18号《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等管理规定。此外,根据《四川省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监督检查大纲(2016)》的要求,《辐射工作场所安全管理要求》、《辐射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辐射工作设备操作规程》和《辐射事故应急响应程序》应悬挂于辐射工作场所。上墙制度的内容应字体醒目,简单清楚,体现现场操作性和实用性,尺寸大小应不小于400mm×600mm。 表12-1 医院辐射安全防护设施对照分析表
表12-2 管理制度汇总对照表
续表12-2 管理制度汇总对照表
| |||||||||||||||||||||||||||||||||||||||||||||||||||||||||||||||||||||||||||||||||||||||||||||||||||||||||||||||||||||
辐射监测 1.监测要求 辐射工作人员应按照国家规定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和个人剂量监测仪器,同时配备必要的监测仪器对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进行辐射监测。个人剂量仪应有足够的可靠性、灵敏度和准确度,在辐射水平较高或者可能突然升高的地方工作时,工作人员应使用个人剂量报警仪。 2.个人剂量监测 本项目拟配置14名辐射工作人员,共需个人剂量计14个,医院需将个人剂量计定期(每季度一次)送疾控中心进行检定,并根据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管理的通知”(川环办发[2010]49号)做好个人剂量管理的工作,目前建设单位所有辐射工作人员均配备好个人剂量计,并建立了个人剂量档案。 环评认为:医院还应安排专人负责个人剂量监测管理,管理医生个人剂量计的发放与回收。此外医院应建立并终生保存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3.工作场所监测 为判断辐射工作人员所在工作场所的安全程度,检查辐射场所屏蔽防护的效能,项目单位拟定期对各辐射场所外环境开展自行监测,同时定期委托有相应监测资质单位对各辐射场所外环境进行监测。 本次评价对项目辐射工作场所的监测建议采用表12-3辐射监测方案。
表12-3 工作场所辐射监测方案
4.监测设备配置 配备便携式X-γ剂量监测仪1台,配备个人剂量元件14个。 | |||||||||||||||||||||||||||||||||||||||||||||||||||||||||||||||||||||||||||||||||||||||||||||||||||||||||||||||||||||
辐射事故应急 1.医院成立了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院辐射防护工作的监督、监测、检查、指导和管理;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全院辐射防护的相关资料,及时制定并采取防护措施;督促各有关科室人员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遵守个人防护守则,并对放射工作人员建立健康档案。 2.医院制定了辐射事故应急预案,项目单位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内容包括:(1)组织机构;(2)职责范围;(3)预防措施;(4)放射性事故应急救援应遵循的原则;(5)放射性事故分类与分级;(6)事故报告;(7)放射事故应急处理程序;(8)放射事故的调查。 环评要求:对照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18号《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第六章第四十三条规定的内容,环评认为,项目单位应在现有预案的基础上,补充应急人员的详细分工、应急人员的联系电话、应急人员的组织、培训、应急和救助的各方面准备以及辐射事故信息公开和公众宣传方案,并使预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同时,对原有《辐射事故应急预案》予以补充、完善,把本项目新增射线装置的辐射监测管理和应急预案纳入原有辐射监测管理和辐射应急预案中。在此基础上,本项目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可行。 一旦发生辐射事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并在2小时内填写《辐射事故初始报告表》,由辐射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上报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电话:028-87562079(金牛区环保局);028-61885233(成都市环保局);四川省环保厅:028-80589003(白天)、028-80589100(夜间、假期));同时上报公安部门,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超剂量照射的,还应同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排除事故。配合各相关部门做好辐射事故调查工作。 通过以上分析,本报告认为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已具备在放射科大楼1楼介入手术室使用新增II类射线装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DSA)的综合管理能力。
|
表13 结论与建议
结论 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新增DSA 使用项目 建设单位: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地点: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白马寺街10号 本次评价内容及规模为:新增1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属于II类射线装置。 2.产业政策符合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9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本项目属鼓励类第六项“核能”第6条“同位素、加速器及辐照应用技术开发”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3.项目选址及平面布置的合理性 3.1项目选址的合理性分析 本次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医院内,项目运营期对环境影响较小,经分析本次评价认为其选址是合理的。 3.2项目平面布局的合理性分析 从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总平面布置图和介入手术室的平面布置图可以看出,本项目介入手术室安置在医院专门规划的特定区域内。所在大楼与周围建筑物均有一定的距离。 通过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总平面布置图可以看出,本项目所在地的选址是在医院现有选址条件下的一种较为合理的选址方案,在满足放疗医学和辐射安全防护要求方面是可行的。 此外,本项目射线装置拥有独立、固定的辐射场所及其配套的控制室。辐射场所与周围各单元间分隔明确,不相互穿插。辐射工作场所为工作人员和病人设有独立的进出口,进出口均设有屏蔽防护门,既方便工作人员和病人的进出,又利于辐射防护。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从辐射安全与防护的角度来看,项目的选址和平面布置是合理的。 4.辐射环境质量现状 现场监测数据表明: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放射科大楼一层介入手术室即本项目的放射治疗系统场址和周围环境的辐射环境现状处于正常水平。 5.项目正常运行工况下的环境影响 (1)辐射环境影响分析 经预测,在正常工况下,对辐射工作人员造成的年剂量为0.62mSv/a,低于6mSv/a的职业人员剂量管理限值;对公众造成的年剂量为1.38×10-2mSv/a,低于0.3mSv/a的公众人员剂量管理限值。 (2)大气的环境影响分析 机房工作时产生的臭氧经排风系统通风后,满足评价标准要求,不会对周围大气环境产生影响。 (3)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本项目无废显影液、废定影液、废胶片产生,对周围环境无影响。 (4)声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射线装置工作场所产生的噪声较小,不会对周围的声学环境产生影响。 6.事故工况下的环境影响 经预测,假若本项目发生辐射事故,则最大的事故等级为一般辐射事故。环评认为,项目单位按相关规定和本环评要求,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之后,可使用于本项目单位发生的辐射事故的应急处理。
7.辐射工作能力综合评价结论 环评认为,项目单位落实本报告中提出的各项环保及辐射环境安全防护措施及补充、完善相应的辐射安全管理制度后,基本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3号《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第十六条所列的条件,其申请从事辐射工作的种类、范围、场所满足辐射安全相关要求,具备使用II类、III类射线装置的相关能力。 |
建议和承诺 (1)医院每年要对使用的射线装置和辐射工作场所进行年度安全和防护状况评估,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应当立即进行整改。 (2)经常检查各辐射工作场所的电离辐射标志和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工作状态指示灯,若警告标志出现松动、脱落或损坏,应及时修复或更换。 (3)项目单位应组织进行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包括辐射防护)方面的持续教育,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最新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时组织修订完善医院各项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 (4)按照本环评报告提出的要求完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 (5)当某辐射工作人员某一季度所受的辐射剂量超过1.25mSv时,医院需进行干预。 (6)补充与辐射类型和辐射水平相适应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如X-γ便携式辐射监测仪和个人剂量报警仪。
|
表14 审批
下一级环保部门预审意见:
公 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
审批意见:
公 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
注 释 一、附图: 附图1项目位置图; 附图2医院外环境关系图 附图3医院放射科大楼放射科平面布置图 二、附件: 附件1辐射安全许可证; 附件2项目委托书; 附件3工作人员剂量监测报告; 附件4项目执行标准; 附件5项目监测报告; 附件6项目工况证明; 附件7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领导小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