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验对规范我国护工行业管理的启示

时间:2013-06-18  | 浏览:3949 | 来源:

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平均寿命普遍延长,人口老龄化已成为“银色浪潮”。同时,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竞争加剧和工作节奏加快的共同推助下,作为护理工作的延伸和补充的护工行业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职业之一。如何健全护工管理的体制模式,规范护工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群众基本卫生服务需求已成为时下迫在眉睫的问题。国内外对护工的性质界定及管理模式值得借鉴与参考,对进一步规范化我国护工管理有一定的启示。
                         国际经验对规范我国护工行业管理的启示  
     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护工管理情况
    美国 1996年美国众议院颁布的《患者安全法案》规定注册护士向护工进行工作委派,护工需要训练执行,如擦洗、喂饭、大小便护理和帮助患者行动等工作,能够记录报告和这些工作相关的信息。根据美国护士会规定,如果注册护士知道和有理由相信助理人员经过正确的训练和指导,具有记录能力,就有理由认为护工可以以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式进行工作。美国在重症监护病房中也使用护工,目的是为了控制成本,免除注册护士更多的职责。注册护士在委派护工工作之前必须了解工作的性质,护工所需掌握的技能和教育背景,也可增加工作范围,进行辅助性护理。
    英国 英国护士分为非注册护士和注册护士,自2010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的分级系统,其中1到4级为非注册护士,是指未经过护理院校培训,未获得执业护士或助产士资格证书,直接从非专业人员聘用到医院,经过短期的临床培训后上岗者。主要从事病人的基础照顾,如喂饭、洗澡、陪检、测量生命体征、协助大小便及沟通交流等工作。
德国 德国实行5级护士制度, 前3级要求中专以上学历,后2级即为短期培训的护士,相当于护工,先学习一般护理的基本技能, 如对长期卧床病人如何翻身、盖被等; 其次是基本素养的培训, 如仪表要求、职业道德、沟通技巧等,一般培训时间为1 到3个月。
    日本 日本是一个长寿国,平均年龄居世界首位;也是亚洲最先迈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发展介护工作。介护是看护和照顾的意思,是指以照顾日常生活起居为基础、为独立生活有困难者提供帮助。介护的对象为生活不能自理的弱势人群,包括不能完全独立生活的老年人、儿童和残障者,主要内容包括:为常年住在福利机构中的老年人提供介护服务;介护人员到老人家中服务,包括医疗、购物、出行、饮食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用所掌握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与老人进行沟通、交流,解决老人的心理问题;用所学的医学基础知识,配合实施老人急性病发作时的救护工作;在实施介护过程中,帮助被介护者恢复残存功能,防止废用性功能减退。日本的介护属于福利范畴,是护理学的分支,介护教育完整、有规模,介护士已经从十几年前由无固定职业的家庭主妇过渡到被人们认为是崇高的职业者,就业率达100%,收入也处于中等以上水平。
    香港地区 自1999年开始,香港医院管理局为解决停办医院护士学校造成的护理人力资源缺乏问题,大量招募社会人员进行短期培训,代替原有的由护理院校学生承担的帮助病人进食、翻身、护送检查等工作。
    二、我国对护工管理的状况
    我国于20 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护工概念,正值临床护理改革,因护士严重缺编而受到制约。1994年,以转变护理观念和服务模式而进行的整体护理开始实施,在对护士素质提出高标准要求的同时,需要适当补充护士数量。为给整体护理的发展创造条件, 1997年原卫生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护理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使用护工以分流护士承担的部分非技术性工作。此后,部分地区相继下发护工相关的文件,如2003年江苏省卫生厅下发《关于规范医院护理员管理的暂行规定》,2009年北京市卫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工商行政管理局下发《关于加强护理员规范管理的通知》。此外,各地医疗机构也自行制定相关管理规范,涌现出一批护工劳务中介公司。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群众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的出现,护理服务逐渐走出医院,开始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发挥作用,如护理院开始发展,并呈现出多样化的所有制结构;依托社区和家庭开展护理工作;由医疗机构举办养老机构,探索医养结合模式。与此同时,护工队伍也随之发展壮大,护工管理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一是依托医疗机构管理:医院护理部、医院后勤部门、医院的三产部门等对护工统一管理、培训和监督, 促进了护工队伍职业化、培训工作集中化、管理工作规范化。二是以劳动中介公司为主管理:以专业护工公司为主,家政公司、保安公司、物业公司等也参与了护工管理,社会化的护工管理有效减轻了医院管理负担,有利于护工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另有一些患者家属则是在松散的劳务市场自聘劳务人员充当护工。
    三、几点启示
    加强社会基础服务业发展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护理工作不仅是医疗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城镇化社会和家庭结构转变过程中发育增长最为迅速的社会需求。护理服务正在从以医疗为中心、医院为平台,逐步走向社区和家庭,面向整个社会,服务于人生老病死的全过程。正如许多人均收入6000美元以上、面临老龄化问题的国家所经历的那样,我国护理队伍建设和产业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服务升级、增进社会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完善护工体系建设,促进护理事业创新,形成新的护理服务门类,是推动护理产业发展有力支撑,也将是社会基础服务业的组成部分。
    纵观国际经验和国内实际需要,完善护工体系建设可以实现如下目的:一是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二是吸收劳动力就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三是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促进护理院、康复机构、照护机构、社区家庭病床等的发展,实现急慢分治;四是使护士从繁重的生活护理和技术护理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做好技术护理;五是支撑护理服务的产业化发展。针对目前我国护工市场和管理尚不规范,护理产业缺乏政策支持等状况,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应从护工的岗位体系建设、资格准入、技术培训、日常监管、配套政策等方面,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规范护工管理工作,使之成为护理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移动端

移动端二维码

院长信箱

门诊时间

就诊指南

预约挂号

医院导航

意见建议

返回顶部